新闻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广安风采】“治疗+康复”,挑战高地创造奇迹

2020.06.23  2034 返回列表

  走进舟山广安医院内科·康复病区,映入眼帘的是温馨的护士站,整洁的病房,宽敞的走廊。绿植的点缀,让病房少了点冰冷,多了几分宁静和暖心。然而让诸多患者在这里安心治疗的,更多是因为这里有一支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理念完美结合的全新团队,一支由2位副主任医师,5位主治医师,以及若干执业医师、康复治疗师和上海专家组成的“健康天团”。

人物名片:单友娟


副主任医师,舟山广安医院院务会成员、首席专家。

 

  原普陀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舟山市第三人民医院(舟山市妇幼保健院)大内科主任。从事内科临床工作30余年,在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对标国际 破茧创新

  “内科·康复病区”?为什么选择把内科治疗和临床康复这样两个科室放在一起,成立一个病区?

  其实治疗与康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很多人都把治疗当作成康复,有误区的。作为分管七病区的院务会成员、首席专家,单友娟告诉记者,临床医学是直接面对疾病、病人,对病人直接实施治疗的科学,而康复医学是一门研究残疾人及患者康复的医学应用学科。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康复早已前移到治疗环节,在制定治疗方案的同时,同步安排好康复团队和康复计划。

  “在广安医院七病区住的患者,大多是脑卒中、脑出血、脑梗偏瘫患者或因车祸等意外住院的外伤病人,而这些病人往往需要介入康复。”七病区主任乌英别兢介绍,如果患者在治疗初期能够结合正确的康复指导,以及正确、积极的功能训练等康复治疗,将大大有助于患者尽快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2019年10月,舟山广安医院将内科病区与康复中心结合在一起,专门成立了内科·康复病区。病区里除了原先的内科医生和护士外,增加了康复医生和康复治疗师,共同监测患者的恢复状态,调整康复训练,用床旁康复与专项康复相结合的康复模式为患者进行训练,让患者在治疗期间获得治疗+康复双管齐下的效果。

  这个病区的成立,就学科建设来说,是一次大胆的创新。记者调查发现,即便是放眼全国民营医院,当时也是头一次。

  通过提供跨团队、连续性、全程化的患者服务,实现跨学科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广安医院由此开启了全程、精准、连续的医疗服务新模式。

  事实证明,这样的探索是一次有益尝试。从内科·康复病区成立至今,这支团队多次创造医学奇迹,帮助许多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在单友娟看来,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学科建设思路创新,一方面得益于团队的通力协作。

 

“特混作战” 精准连续

  内科·康复病区,也就是七病区,由2位副主任医师,5位主治医师,以及若干执业医师、康复治疗师和上海专家组成。

  “内科是涉及面广,整体性强的综合学科。”作为创新团队的分管领导,单友娟要求每一位医生要不断学习进修,并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让科室的专业结构从大内科向细分专业转型。

  在学科建设和技术提升方面,沪上专家团提供了强力保障,如华山医院吴军发教授,经常来院授课或远程指导。

  “病区大多是老年患者,需要做好基础疾病的处理,预防和治疗康复中出现综合征。”内科主治医师李香梅,硕士研究生,2019年加入广安,曾在长海医院董宇超团队和上海肿瘤医院进修学习。

  广安医院康复中心是以中医传统康复和现代康复相结合的特色专科,康复团队由医生和康复治疗师共同组成。

人物名片:乌英别兢


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师从上海华山医院康复科吴军发教授。

  现任舟山广安医院康复中心主任、内科·康复病区(七病区)主任、中医综合服务区主任。

  乌英别兢说,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康复治疗,医院设有康复诊断室、康复评定室、运动治疗室、脐针室、埋线室、作业治疗室、理疗室、言语治疗室、针灸推拿室等。

  为了提升康复质量,广安医院不断引进先进的康复设备,包括进口上下肢交叉运动训练器,高、中、低频治疗仪,紫外线治疗仪,磁疗仪,超声治疗仪,蜡疗仪,减重步态训练器,电动起立床及系列康复训练等各种类型的康复治疗设备,进一步提升康复服务能力。

 

中西合璧 “植物”重生

  随着现代化健康管理观念的兴起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传统片段式、分散式的医疗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需要。医疗服务既要精准、连续又要满足患者个性化的需求。

  “临床医师从刚开始制定治疗方案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康复的问题,康复医师与临床医师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的目标是让患者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单友娟介绍,内科·康复病区的成立,使两个科室达到了融合创新的效果。在治疗的过程中,两个科室可以及时沟通患者病情,调整治疗方案,起到1+1大于2的效果。

  去年11月,内科·康复病区收治了一位车祸患者,孔先生。该患者被送进医院时处于“植物状态”,恢复意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接治后,内科和康复科医生立即为他进行中西医联合会诊。

  “内科主要负责处理这位患者的基础疾病,而康复医师则对患者进行了全面、针对性的康复评估,综合两个学科的诊断,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李香梅介绍道。

  半年多来,康复团队定期进行专业评估,并根据患者在不同阶段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手段。如对其进行作业疗法、运动疗法、有氧训练来恢复肢体功能,运用超声波治疗促进血液循环和预防肌肉萎缩,以及使用头皮针和普通针刺进行醒脑开窍等一系列康复治疗手段。

  “真是奇迹,太感谢了,我们还以为这辈子都等不到他苏醒了。”

  经过精心治疗和照顾,“沉睡”半年的孔先生居然恢复了意识,家属喜出望外,感激涕零。

 

全人全程 连续服务

  在治疗与康复融合对接的基础上,内科·康复病区建立起相应的全病程服务管理体系,整合院内信息系统,从院前、院中、院后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服务流程,改善服务质量,实现对患者全程、持续的健康照护和全流程关怀,构建了医疗护理全程闭环管理模式。

  内科·康复病区团队还运用专业方法,共同完成患者的诊疗、照护、健康教育、资源协调及爱心服务,基本实现了精准对接和满足患者多层次、个性化、整体性的健康需求,让患者真切地享受到“健康管家式”的全程医疗服务,获得了患者的高度好评。

  每天早上不到七点,内科·康复病区的医护人员们就开始忙碌了起来,交班、查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单友娟说,病区里两个科室联合查房,能够及时交换意见,有助于对患者的康复治疗。

  “在病区进行康复的患者,许多是在神志及精神方面需要时间恢复的,不能清晰地表达需求,所以在护理上更需要细心地观察。”责任护士胡飞燕告诉记者,这种观察,不仅包括各种监测设备数据的观察,还包括对患者状态、动作甚至表情的观察。

  刚来病区的很多患者,往往比较暴躁,不配合更是常有的事情。

  “对患者的康复治疗,不仅是身体上的功能恢复,还包括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治愈。所以需要我们一点点让他们打开心扉。”乌英别兢记得,前两个月因车祸送进医院的韩大爷,刚住院时根本不让任何人靠近他,治疗根本没法进行。医护人员每天到病房去和他耐心沟通,照顾他,一个月后,他才开始配合治疗。

  不过没有一个人打过退堂鼓,反而拿出更多耐心、爱心照顾患者,积极做心理疏导,解除心理负担和恐惧感。

  在病区挂满锦旗,其中一面写着“爱心医院 患者之家”。这是病人的理解和信任,让团队鼓足了干劲,更坚定了以全新理念打造老百姓满意医院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