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舟山广安医院关节科罗军主任带领手术团队成功完成首例强直性脊柱炎僵直髋机器人辅助前方入路(DAA)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12小时下地走路,术后一周弃拐行走并顺利康复,标志着我院高难度关节置换手术再攀高峰,开启了超精准的微创新时代,为患者再添新福音。
病人情况
胡先生,47岁,家住六横,强直性脊柱炎病史30年,慕名到广安医院找罗军主任求诊。
30年前,胡先生出现下腰部疼痛,行走和长时间站立疼痛,休息后有所缓解。
20年前,双髋关节逐渐加重的疼痛,省城大医院给他下了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并行双髋关节滑膜切除。
随着病情的恶化,抬头弯腰都十分困难,双侧髋关节疼痛加重,呈屈曲内收畸形,不能正常行走。
术前拍片显示髋关节僵直伴股骨头坏死
病情分析
罗军主任分析患者病情,认为他强直性脊柱炎30年,双髋关节强直,骨赘增生严重,严重影响行走功能,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双侧髋关节骨关节炎晚期。治疗方案只有人工髋关节置换这一种选择。因患者的颈腰椎已经完全融合,手术和麻醉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罗军主任带领关节置换团队协同麻醉科团队,经过严密细致的讨论,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交流后,决定行机器人辅助DAA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机器人辅助加微创置换,为这项高难度手术提供了有力支撑。
拍片显示患者颈椎和腰椎已经完全融合
手术治疗
术前,罗军主任对患者情况及机器人术前三维手术规划作详细确认,制定出合理的手术方案以及安装位置和角度,一切准备就绪,手术如期举行。
术前行人工智能精准建模
术中,DAA入路充分显露髋臼,顺利注册好标记点,机械臂精准地定位到预期规划位置,辅助完成髋臼的磨锉和髋臼杯放置,罗军主任与手术团队成员参照术前规划,协同机器人“作战”,对髋臼窝进行了亚毫米级的精确磨锉,将髋臼杯的安装角度控制到了1°以内,达到了精确的效果,手术圆满完成。
微创前方入路(DAA)
术后,在科室医护人员及康复团队的精心照料下,患者术后12小时可以下地走路,术后一周弃拐行走恢复良好并顺利康复。
术后平片
机器人辅助手术
“机器人辅助手术是通过术前CT扫描并输入机器人系统,根据患者骨骼形态、解剖标志、动态平衡等个体特征,依托智能化手术规划系统,对术中髋臼打磨外展及前倾角度精准控制、磨锉深度以及假体型号、安放位置等进行精确测量,为患者设计个性化的手术方案,距离误差控制在亚毫米级,减少并发症,提高人工关节的使用年限。”罗军主任表示,此例手术应用前方入路(DAA),经缝匠肌、阔筋膜张肌间隙达到髋关节,不切断任何肌肉,降低了对患者的创伤,减少关节脱位,加快了康复进程,实现了关节与运动医学科在微创手术领域的再次突破,对我院关节科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从开展微创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术到保膝、保髋关节阶梯治疗,从常规开展髋、膝、肩、肘关节置换术到完成机器人辅助DAA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近年来,广安关节与运动医学科紧跟医院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盯患者实际需求,持续提高微创技术能力,大力开展人工智能机器人微创关节置换术等先进技术,着力将优势技术做细做强,不断攀登学科发展高峰,用匠心妙手打造“铮铮铁骨”,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罗军主任手术团队为患者手术
上一篇
下一篇